汪清县人民政府关于
印发《关于推进全县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两年行动方案(2024-2025年)》的通知
各乡镇人民政府,各相关部门:
《关于推进全县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两年行动方案(2024-2025年)》已经县人民政府19届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,认真贯彻实施。
汪清县人民政府
2024年9月15日
关于推进全县黑木耳产业
提质增效两年行动方案(2024-2025年)
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”“小木耳 大产业”等指示精神,依托我县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推动黑木耳产业全链条升级,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到2025年,全县黑木耳总产量超过2.5万吨,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,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,黑木耳产业实现“五个提升”发展目标,即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、标准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、市场化承载能力不断提升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、废弃资源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,并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、资源要素聚集、经营规模适度、农民稳定增收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。为实现上述目标,特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
充分发挥村两委、国有林场(农场)、农民合作组织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职能和优势,在符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和现行用地政策要求的前提下,用好用活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,合理优化产业布局,继续引导农户改变以往分散摆放的种植方式,推行规模化连片种植,建设一批标准化、集约化种植基地,同时制定食药用菌产业用地准入清单(制度),明确用地地类和范围,切实保障充足的产业发展用地。全面推广和普及黑木耳“吊袋种植”栽培技术,有水、土、田、林、路等综合治理计划的乡镇(村屯),优先向黑木耳种植基地倾斜,有效改善产业占用基本农田问题;不断完善以“企业+合作社+家庭(专业)农场+基地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鼓励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符合本地气候条件的玉木耳、鹿肚耳、元蘑、榆黄蘑、猴头菇等食药用菌品种,全面提高棚室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,把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,留给农民;到2025年,全县黑木耳标准化种植(摆栽)基地达到70个,吊袋棚室示范基地达到15个,棚室总量达到300座以上,全面提升产业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。将以黑木耳为主的食药用菌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、管理模式、市场营销等内容纳入相关单位的年度培训计划。(责任单位:县自然资源局、县农业农村局、县林业局、各乡镇政府。不设牵头单位,按职责分工负责,下同)
二、提升标准化生产效率
持续深化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团队、吉林农业大学、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、延边州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食药用菌菌种研发推广、产品加工、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,开展校企共建、校地共建,在新菌种、新技术、新产品培育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,推动科研成果在黑木耳领域的转化和应用。深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,持续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行动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,加强帮扶产业项目后续管理,落实“四个一批”分类施策,科学完成帮扶产业项目的巩固提升和妥善处置,切实保障县政府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应,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。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州相关扶持政策,鼓励支持涉农企业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大研发力度和科研投入,重点开展功能营养食品、休闲食品、康养保健等为主的精深加工产业,巩固提升以黑木耳分拣、包装、储藏、保鲜、烘干等为主的初加工产业,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。围绕黑木耳、人参、桑黄等特色产业开展“招商引资”行动,主动对接国内优势企业、优质项目,引进一批龙头企业、关联企业、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,延伸食药用菌全产业链。(责任单位:县工信局、县农业农村局、县市监局、县商务局、各乡镇政府)
三、提升市场化承载能力
加强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人员和资金保障,充分发挥中心优势,加大对黑木耳抽样、检验和检测力度,对入市产品实行全方位、多角度实时监控,健全完善黑木耳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,建立汪清黑木耳“产地确认”数据库,推动形成汪清本地黑木耳等级划分标准,为产业长足发展提供技术保障。积极盘活现有资源资产,谋划建设以黑木耳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,整合县域内各类物流、快递和电子商务资源向市场聚集,不断配套完善仓储、冷链、运输等服务体系建设。加大返乡创业和专业人才引入力度,培育专业黑木耳经纪人团队,搭建稳固销售网络,探索以“现货交易+仓单质押+互联网电商+物流配货”的形式,打造区域性专业市场,力争到2025年,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,商品流通体系初具规模,切实将产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。(责任单位:县市监局、县发改局、县商务局、县人社局、县农业农村局)
四、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
树立“大品牌”观念,将培树品牌作为拉动产业全面升级的根源要素,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,积极组织黑木耳生产加工企业参加各类洽谈会、推介会、博览会等,充分利用微信、抖音等网络媒体扩大宣传范围,进一步提升汪清特色农产品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。鼓励进出口企业面向欧洲、北美、韩国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输出我县优质农产品,继续寻求头部电商企业、网红达人进行系统性、持续性品牌推广和直播带货,不断拓宽销售渠道。探索发展村企合作新模式,培育打造一批新型电商村、电商社区及供销平台,搭建全县大分销体系,有效解决农村领域产品销售不畅问题。重点支持黑木耳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国家级、省级等名优产品(基地)申报和“两品一标”认证。加强汪清黑木耳“农产品地理标志”和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”的推广使用力度,到2025年,入市黑木耳产品商标使用率持续提升,“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区域公用品牌生产基地”超过20家,将“汪清黑木耳”打造成“吉林长白山黑木耳”的前沿产品和标志性品牌。(责任单位:县农业农村局、县商务局、县市监局、县供销社、各乡镇政府)
五、提升废弃菌袋综合治理效能
探索推进黑木耳废弃资源(菌袋)处置“5+1”模式,形成肥料化、能源化为主,兼顾原料化、饲料化、基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,将废弃菌袋综合治理同黑土地保护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、河道治理有机结合一并推进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废弃菌袋回收利用中转站,不断完善废弃菌袋收储运体系,大幅提高废弃菌袋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。积极争取国家、省级政策支持,将废弃菌袋综合利用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,探索建立废弃菌袋集中堆放网点补贴制度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废弃菌袋综合治理。建立健全县、乡(镇)、村、户四级“网格化”管理机制,统筹生态环境、农业农村、林业、公安等部门,加大联合执法力度,实现废弃菌袋不乱丢、不能丢、不想丢的全域处置目标,到2025年,全县废弃菌袋综合利用率和集中堆放与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%以上,走出资源可循环利用,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。(责任单位:县农业农村局、县生态环境局、县林业局、县水利局、各乡镇政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