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。贫困群众要“拔穷根”,不能只依靠国家兜底保障政策,必须要有产业支撑,有自我造血功能,有长期稳定收入。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汪清县作为省级深度贫困县,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和主攻方向,坚持“村有当家产业,户有增收门路”发展思路,立足资源禀赋和群众基础,全力打造以黑木耳为主打特色主导产业,产业基础稳、脱贫脱得住,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
一、坚持规划先行,科学定位发展方向
坚持“规划长远、系统设计、统筹推进”原则,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《汪清县脱贫攻坚综合发展规划(2018-2020年)》,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方向,健全脱贫攻坚项目库,为扶贫产业发展定位导航、奠定基础。2018年末,我县着手组织编制了《汪清县产业发展规划(2020-2025年)》,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建立产业长效发展机制,稳定既有脱贫成效,确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二、筑牢产业支柱,打造长久富民产业
一是全力打造黑木耳主导产业。汪清地处长白山林区,属典型的冷凉气候,昼夜温差大,拥有优质水源,发展黑木耳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而且我县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,早在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“黑木耳千担县”称号,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“木耳之乡”,群众基础非常好。我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,按照“县建标准、村抓生产”工作思路,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“县建标准”方面,大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,“汪清黑木耳”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,建成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,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,将黑木耳国家标准牢牢掌握在汪清人民手中。“村抓生产”方面,累计投资1.3亿元,新建标准化菌包厂28家,全县菌包厂达到47家,启动建设14个“木耳农场”,打造“园中园”“一区多园”发展模式。通过标准化生产种植,能人带农户、老户带新户、先富带后富,全面提高菌包成活率和产出成功率,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,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及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子女在菌包厂务工就业,农闲农户在园区打工采摘,实现全民参与、全民增收。目前,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6719户13805人,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,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,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、种植村121个,百万袋以上村65个,栽培总量达到6.5亿袋,产量4.75万吨,产值34亿元,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“多镇一品”“数村一业”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。汪清黑木耳在中央电视台“脱贫攻坚战——星光行动”栏目中现场推介,今年我县还将举办“2019中国·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 大会”,全力打响“中国汪清木耳”品牌。

二是多元化特色产业齐头并进。巩固发展黄牛产业。依托延边黄牛源产地优势,引进总投资6.4亿元的澎派黄牛养殖一体化项目,大力推进黄牛集中饲养育肥,鼓励养殖户开展舍饲圈养,解决因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政策影响,黄牛无法放牧散养,产业整体萎缩,养殖户收入减少,出现致贫返贫问题,推动了黄牛产业可持续发展。目前,全县共有大兴沟镇、春阳镇、复兴镇、东光镇、罗子沟镇5个黄牛养殖大镇,黄牛发展数量稳定在8.3万头。全力推进旅游产业。依托我县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、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、不可替代的民俗资源,重点建设了满天星综合开发、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园区、大兴沟镇红日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,带动景点周边及景区公路沿线百草沟镇、东光镇、大兴沟镇等乡镇2000余户农民通过土地租赁、以地入股、务工就业等方式,获得租金、股金、薪金等多元收入。培育发展电商产业。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、4个镇级和10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,开通京东汪清特色扶贫馆,做大做强延边农乐等龙头电商企业,整合带动镇村电商服务站点,建立“龙头电商管营销、服务站点管收购、贫困群众管种养”电商模式,统筹资源、统一调配,打造一县一品,确保我县农特产品及时卖出去、卖上好价钱。2018年实现农特产品网销收入5522万元。发展壮大光伏产业。针对老弱病残人口多、扶贫托底任务重的实际情况,紧跟国家政策导向,积极争取光伏发电指标,投资10.15亿元,建成全省单体最大的13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,年可提供扶贫收益1500万元,持续受益20年。投资4650万元,建设完成总装机4646千瓦的52个村级光伏发电项目,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。
我县依托主导产业,因地制宜、因户施策,引导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户,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家庭种养殖等小微产业,让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自主增收项目。2018年,全县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达到4352万元,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坚实保障。